水茫茫天地一流殇

《大明王朝1566》是一部经典剧,沈一石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角色。

他精明,他老练,他狡猾,他高明,他不是官员却能在官场游刃有余,他身处世间暗黑之地却志存高远清高自若。他位处江南织造局之CEO,为江浙巨富,却习惯粗茶淡饭,朝廷因他业绩辉煌,破格赏赐六品官带,使他更加惶惶不可终日。他曾半开玩笑的说过:我对钱没有兴趣,最后悔的事就是当上了(创办了)织造局的CEO。
时至今日,国库空虚,今年需实行“改稻为桑”之国策,计划产丝绸50万匹。可是就目前的桑田面积,根本无法供给,只能是增收农民的稻田,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,开始施行便困难重重。高层官员则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实施“改稻为桑”,只要明年赚到钱了,补充了国库的亏空,就能一白遮百丑。然而一步错则步步错,踏青苗,毁堤淹田,甚至通倭大案,使得整个事件看上去像个无底洞。沈一石从事态的发展上,敏锐的察觉出了危机,他被卷入江浙的官场旋涡并走进了一步死棋,朝廷不久将来会在江浙掀起一场风暴,没人能够幸免。
沈一石来到了琴室,弹奏了一曲《广陵散》,骂了一遍芸娘,骂的也是自己,琴室是他的精神寄托之地,芸娘也是唯一能够懂得他的人,芸娘又是清高之人,他是爱着芸娘的人,他却深知无法给芸娘想要的东西。
峰回路转,沈一石踏上了织造局的粮船,带了锦鲤,带了妓女,打着织造局的招牌,迎着风波,赈灾去了。人在临死之前往往会做两件事情,一是了却未完成的心愿,二是寄托于来世。沈一石让妓女放生鲤鱼,又想给妓女赎身,妓女之于世人,沈一石之于官场,都不是什么良人。沈一石一定希望来世做一名良人,读书奏琴,畅怀饮酒,诗词歌赋,浮游五湖四海,翱翔天地之间,追求嵇康般境界的精神永乐。
他驻足船头,望着远方,念道:
“浮过夏水之头而西行兮,
回首不见故都之门墙。
怀伊人难诉我心之哀伤兮,
路漫漫不知归于何方。
借风波送我于江水之间兮,
水茫茫天地一流殇!”

出自屈原《哀郢》
沈一石是何等聪明何等智慧:“自古以来,上下挥霍无度,便掠之于民,民变在即,便掠之于商”。直指要害,字字诛心。他自知难逃此次官场劫难,当前30万灾民无家可归,民变在即,他作为江浙首富,还能幸免吗?
他迟早会走向深渊,最后所做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临终一计,保住织造局董事长杨金水,借此挽救芸娘一命。安排好一切之后,他再次回到了琴室,烧了琴谱,砸了木琴,了却身后事,最终和琴室毁之一炬。
留有书信一封:
“候非候,
王非王,
千乘万骑归邙山,
我之后,
君复伤,
一曲《广陵散》,
再奏待芸娘。”
何等胸襟,何等气魄。哀哉!看完沈一石的一生,让我想起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面,Andy说过的一句台词:
“It was in here,that is the beauty of music. They can not get that from you.”
沈一石这样的人,或者说这样的文人,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大隐隐于朝,“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”。突然想起曾经某位网友的评价,过于经典:有人说,中国人没有信仰。这是我绝不认同的!它只是没有以宗教的形式呈现,也没有固定的形态。它可以是天道,可以是人伦,可以是成仁,可以是取义,可以是高山流水,可以是家国天下……无论你是否感知到它,它都渗透于这个民族的血液里,永世传承,并支撑着这个民族,经历伟大,经历沧桑,经历辉煌,经历苦难,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,哪怕痛苦地倒下,仍然有重新站起的力量。我相信,在这个民族的基因里,有些什么,是不朽的。它不以“信仰”为名,从来不需要想起,永远也不会忘记!